咨询热线
0512-65375586传真:0512-65375369
Kaiyun:如何告别“打卡式”志愿服务?指导老师:关键在“过程管理”
盛夏时节,各大高校的暑期志愿活动正如火如荼开展。然而,在这片热闹景象中,“打卡式”“拍照式”志愿服务依然存在部分活动流于形式,学生为完成任务匆匆签到、拍几张合影便结束,既未真正服务社会,也未实现自我成长。如何打破这种“走过场”的困局?近日,记者采访宁波多所高校,从学生实践故事、指导老师经验、学校管理举措中,探寻让暑期志愿活动“落地生根”的密码。
“分发救生衣、引导游客乘车,看似简单的工作,却让我真正理解了责任二字。”宁波工程学院2024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黄勇胜,在鄞州区城杨村漂流景区参与志愿服务时,曾遇到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孩子,哭闹着要漂流。他没有生硬拒绝,而是耐心推荐安全亲子区域,最终化解了矛盾。“那一刻我明白,志愿服务不是打卡签到,而是用真心解决问题。”
在实践中,学生们的收获远不止“完成任务”。宁波工程学院2022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吴与冯,带领团队在社区开展“小候鸟成长护航计划”,设计了光学启蒙、红色手工等课程。当看到原本羞涩的孩子主动站上讲台分享家乡故事时,她感慨道:“从教知识到育成长,这种转变让我真切感受到志愿服务的温度。”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徐晓菲的经历也颇具代表性。她参与的“探芽洁齿奥秘”项目,用数字化刷牙评价系统为社区居民做口腔筛查。一位老人通过内窥镜看到自己的牙结石后,当即决定去医院检查,这让她深刻体会到“专业服务”的力量:“不是摆拍宣传,而是用所学真正帮到别人,这种成就感无可替代。”
“有些活动只要求到岗,不关注做了什么,大家自然敷衍了事。”一位学生直言。
事实上,学生们更期待“能成长、有意义”的实践比如:宁波工程学院机器人学院学生郭志裕、黄椿岚在大凉山教孩子拼无人机模型,既发挥专业所长,又种下科学种子;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健康服务与康养学院学生叶静波在宁海越溪乡做志愿者,运用专业康养知识为老人们检查身体、提供健康建议这样的活动没人愿意“划水”。
对于暑期志愿服务活动,记者发现学生们的建议集中在三点:一是强化活动与专业的关联性,让志愿服务成为“第二课堂”;二是完善反馈机制,让付出能被看见,如收集服务对象的留言、展示成果报告;三是优化前期培训,避免“热情有余、能力不足”的尴尬。正如一位学生所说:“当志愿服务能让人学到东西、帮到别人、找到价值,谁还愿意只做个打卡人?”
“打卡式”志愿服务的根源,往往是“三无”无精准对接、无专业支撑、无过程管理,这是很多指导老师的切身感受。在他们看来,避免形式主义,关键在于让志愿服务从“自发热情”转向“专业行动”。
宁波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巧穗老师,指导的民营企业代际传承观察团,就有一套专业方法作为行动支撑。“我们在组织暑期志愿活动时,会重点把握科学选题、精准对接实践前系统培训全过程指导与支持实践成果转化与传播这几个关键环节。”她认为,要让暑期志愿活动真正“活”起来,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为学生“包办”,也避免“走马观花”。
精准对接需求,是打破形式主义的前提。宁波工程学院机器人学院辅导员赵奥伟指导的“忻元华科普支教团”,每次去大凉山前都会开展前期调研。“我们会联合地方政府、公益组织、服务单位开展需求调研,明确服务对象的真实诉求。然后结合学生专业和特长,组织学生能做、会做、做得好的活动。”赵奥伟表示,只有精准对接需求,才能避免“自嗨式”的单向输出。
做实暑期志愿活动,最重要的是哪一环?多位指导老师向记者表示,关键在强化过程管理,杜绝“放羊式”实施。对于活动设计,导师们强调“小切口、深挖掘”,避免贪大求全,同时要强化专业性与创新性;在成果转化上,导师们主张“让劳动有回响”。“当学生看到自己写的调研报告能改变点什么,就会明白实干比打卡更有意义。”
“避免打卡式志愿服务,不能只靠觉悟,更要靠机制。”宁波工程学院团委副书记江佳雯认为,当前部分高校暑期志愿活动存在形式化的现象,本质上是组织机制、评价体系与价值认同等多维矛盾的集中体现。她的话也道出了很多高校的共识,在宁波多所高校,一套“从策划到评估”的全链条机制,正在让实干精神落地生根。
“通过系统性设计、严格管理和社会资源整合,我们形成了校院联动、多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和项目化管理、团队化运作、学分化考核的管理模式,确保暑期志愿活动既服务社会发展,又促进学生成长。”江佳雯介绍,近年来,宁波工程学院以专业融合与长效设计,助力学生将社会需求作为实践原点,用专业能力解决真问题,并进行成果转化,积极参加区市志愿服务大赛、“挑战杯”等赛事,破解“浅尝辄止”。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张莉则告诉记者,该校在组织开展暑期志愿服务活动时,始终秉持“需求导向、专业融入、实效为先、育人铸魂”的核心原则。她认为,暑期志愿活动易流于形式,其根源在于目标功利化、需求脱节、过程失控、评价虚化及资源匮乏等因素,为此该校着力推动实践活动从“完成任务、包装履历”转向“解决真问题、促进真成长”、从“通用型活动”转向“专业嵌入型”服务,并实现管理和资源的转变,以支撑活动深度与可持续性。
“我们学校一直致力于志愿精神的薪火相传。通过三课堂联动等一系列举措,我们打造了一批宁卫号健康专列等特色项目品牌,并强化了成果转化与传播,让实践融入地方发展,营造了人人愿为、人人能为、人人可为的良好氛围。”张莉指出,暑期志愿活动不是一场秀,而是一堂深刻的实践课、一场温暖的传递、一次青春的淬炼,“我们将持续努力,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正如一位老师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当志愿服务不再是任务指标,而是成长舞台惠民桥梁,青春的汗水才能浇灌出最有价值的果实。”如今,宁波越来越多高校学子正用实践证明:告别“打卡式”,志愿服务方能“长进心里、落在实处”。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盛夏时节,各大高校的暑期志愿活动正如火如荼开展。然而,在这片热闹景象中,“打卡式”“拍照式”志愿服务依然存在部分活动流于形式,学生为完成任务匆匆签到、拍几张合影便结束,既未真正服务社会,也未实现自我成长。如何打破这种“走过场”的困局?近日,记者采访宁波多所高校,从学生实践故事、指导老师经验、学校管理举措中,探寻让暑期志愿活动“落地生根”的密码。
“分发救生衣、引导游客乘车,看似简单的工作,却让我真正理解了责任二字。”宁波工程学院2024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黄勇胜,在鄞州区城杨村漂流景区参与志愿服务时,曾遇到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孩子,哭闹着要漂流。他没有生硬拒绝,而是耐心推荐安全亲子区域,最终化解了矛盾。“那一刻我明白,志愿服务不是打卡签到,而是用真心解决问题。”
在实践中,学生们的收获远不止“完成任务”。宁波工程学院2022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吴与冯,带领团队在社区开展“小候鸟成长护航计划”,设计了光学启蒙、红色手工等课程。当看到原本羞涩的孩子主动站上讲台分享家乡故事时,她感慨道:“从教知识到育成长,这种转变让我真切感受到志愿服务的温度。”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徐晓菲的经历也颇具代表性。她参与的“探芽洁齿奥秘”项目,用数字化刷牙评价系统为社区居民做口腔筛查。一位老人通过内窥镜看到自己的牙结石后,当即决定去医院检查,这让她深刻体会到“专业服务”的力量:“不是摆拍宣传,而是用所学真正帮到别人,这种成就感无可替代。”
“有些活动只要求到岗,不关注做了什么,大家自然敷衍了事。”一位学生直言。
事实上,学生们更期待“能成长、有意义”的实践比如:宁波工程学院机器人学院学生郭志裕、黄椿岚在大凉山教孩子拼无人机模型,既发挥专业所长,又种下科学种子;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健康服务与康养学院学生叶静波在宁海越溪乡做志愿者,运用专业康养知识为老人们检查身体、提供健康建议这样的活动没人愿意“划水”。
对于暑期志愿服务活动,记者发现学生们的建议集中在三点:一是强化活动与专业的关联性,让志愿服务成为“第二课堂”;二是完善反馈机制,让付出能被看见,如收集服务对象的留言、展示成果报告;三是优化前期培训,避免“热情有余、能力不足”的尴尬。正如一位学生所说:“当志愿服务能让人学到东西、帮到别人、找到价值,谁还愿意只做个打卡人?”
“打卡式”志愿服务的根源,往往是“三无”无精准对接、无专业支撑、无过程管理,这是很多指导老师的切身感受。在他们看来,避免形式主义,关键在于让志愿服务从“自发热情”转向“专业行动”。
宁波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巧穗老师,指导的民营企业代际传承观察团,就有一套专业方法作为行动支撑。“我们在组织暑期志愿活动时,会重点把握科学选题、精准对接实践前系统培训全过程指导与支持实践成果转化与传播这几个关键环节。”她认为,要让暑期志愿活动真正“活”起来,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为学生“包办”,也避免“走马观花”。
精准对接需求,是打破形式主义的前提。宁波工程学院机器人学院辅导员赵奥伟指导的“忻元华科普支教团”,每次去大凉山前都会开展前期调研。“我们会联合地方政府、公益组织、服务单位开展需求调研,明确服务对象的真实诉求。然后结合学生专业和特长,组织学生能做、会做、做得好的活动。”赵奥伟表示,只有精准对接需求,才能避免“自嗨式”的单向输出。
做实暑期志愿活动,最重要的是哪一环?多位指导老师向记者表示,关键在强化过程管理,杜绝“放羊式”实施。对于活动设计,导师们强调“小切口、深挖掘”,避免贪大求全,同时要强化专业性与创新性;在成果转化上,导师们主张“让劳动有回响”。“当学生看到自己写的调研报告能改变点什么,就会明白实干比打卡更有意义。”
“避免打卡式志愿服务,不能只靠觉悟,更要靠机制。”宁波工程学院团委副书记江佳雯认为,当前部分高校暑期志愿活动存在形式化的现象,本质上是组织机制、评价体系与价值认同等多维矛盾的集中体现。她的话也道出了很多高校的共识,在宁波多所高校,一套“从策划到评估”的全链条机制,正在让实干精神落地生根。
“通过系统性设计、严格管理和社会资源整合,我们形成了校院联动、多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和项目化管理、团队化运作、学分化考核的管理模式,确保暑期志愿活动既服务社会发展,又促进学生成长。”江佳雯介绍,近年来,宁波工程学院以专业融合与长效设计,助力学生将社会需求作为实践原点,用专业能力解决真问题,并进行成果转化,积极参加区市志愿服务大赛、“挑战杯”等赛事,破解“浅尝辄止”。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张莉则告诉记者,该校在组织开展暑期志愿服务活动时,始终秉持“需求导向、专业融入、实效为先、育人铸魂”的核心原则。她认为,暑期志愿活动易流于形式,其根源在于目标功利化、需求脱节、过程失控、评价虚化及资源匮乏等因素,为此该校着力推动实践活动从“完成任务、包装履历”转向“解决真问题、促进真成长”、从“通用型活动”转向“专业嵌入型”服务,并实现管理和资源的转变,以支撑活动深度与可持续性。
“我们学校一直致力于志愿精神的薪火相传。通过三课堂联动等一系列举措,我们打造了一批宁卫号健康专列等特色项目品牌,并强化了成果转化与传播,让实践融入地方发展,营造了人人愿为、人人能为、人人可为的良好氛围。”张莉指出,暑期志愿活动不是一场秀,而是一堂深刻的实践课、一场温暖的传递、一次青春的淬炼,“我们将持续努力,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正如一位老师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当志愿服务不再是任务指标,而是成长舞台惠民桥梁,青春的汗水才能浇灌出最有价值的果实。”如今,宁波越来越多高校学子正用实践证明:告别“打卡式”,志愿服务方能“长进心里、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