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512-65375586传真:0512-65375369
观海新闻记者援藏日记294丨雪域高原绽仁心!青岛第十批援藏医疗队书写健康帮扶新篇章
今日,随着青岛市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正式离藏,该批援藏医疗队顺利完成任务,首次在藏帮扶延长至一年的医疗援藏任务圆满收官。这支由青岛市市立医院、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三家医院精锐力量组成的医疗队,带着医者的初心与使命奔赴高原,用精湛医术和无私大爱,为雪域高原的群众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让高原群众健康保障再上新台阶。
在日喀则,当地群众曾因医疗资源短缺、技术薄弱,面对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消化道大出血、胆石症并休克等疑难病症时,往往只能无奈选择外转就医。但青岛援藏医疗队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局面。
第十批医疗队由消化内科、影像科、急诊外关节外科、口腔科、眼科、检验科等6个学科的专家于云鹏、方明、李鹏、陈浩、郝文文、丁秀霞组成,他们如同“健康特种兵”,一到高原便迅速投入战斗。内镜下止血术、高血压急危重症处置、复杂骨科关节置换术……一项项高难度手术在当地医院成功开展,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以前生大病只能去上级医院或者外地,现在家门口就能看好,青岛医生就是我们的‘健康靠山’!”一位接受过救治的藏族同胞说。据统计,医疗队一年间累计救治疑难重症患者150余人次,让许多原本要奔波千里的患者,在“家门口”就得到了有效治疗,极大降低了外转率。
为了让高原医疗水平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医疗队将学科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无痛内镜中心,从最初的“一穷二白”到如今能开展无痛内镜、首例肠镜及内镜下三级手术等,这里的每一步跨越都凝聚着医疗队的心血。他们不仅完成了50余例内镜检查及治疗,还手把手带教,让2名医生能独立熟练操作内镜,3名见习医师和4名护士也掌握了相关技能。
眼科同样迎来了“蜕变”。随着广角眼底照相机、便携及非接触眼压计等先进设备的引入,白内障手术得以顺利开展,结束了当地科室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历史。口腔科也不甘示弱,固定义齿修复、活动义齿修复、瓷贴面美学修复等新项目纷纷落地,口腔修复和口腔数字化扫描取模等新技术的开展,让当地群众告别了牙齿疾病的困扰。此外,医疗队还积极开展协作,配合各方完成了52例骨关节病置换手术、50例唇腭裂手术以及1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每一台手术都是一次生命的“重启”,每一次协作都彰显着团队的力量。
在完善学科体系方面,医疗队更是不遗余力。他们如同“城市健康规划师”,参与组建桑珠孜区中心医院及12个乡镇、街道卫生院的院前急救网络。从急救药品使用到高级生命支持,从电除颤操作到气管插管技术,每一项培训都细致入微。为桑珠孜区中心医院建设急救单元和2个复苏小组后,整个区的急救响应时间大幅缩短,急诊急救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放射科和检验科也在医疗队的帮扶下“脱胎换骨”,乳腺钼靶诊断医师能独立出报告,CT诊断医师掌握了常见病影像诊断,检验科的室内质控也更加规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医疗队深知,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才是长久之计。他们与当地医务人员结成“师徒对子”,开启了一场场知识与技能的“接力赛”。临床带教时,他们耐心讲解每一个病例;手术示教中,他们细致展示每一个操作;学术讲座上,他们毫无保留分享前沿知识。96场次培训、16名业务骨干的培养,都是这场“接力赛”的丰硕成果。此外,医疗队还积极搭建交流平台,推荐当地优秀医务人员到内地进修,邀请内地专家来藏指导,让高原的医疗队伍与外界“接轨”。
除了在医院里忙碌,医疗队还化身“健康使者”,走进偏远乡村、学校、寺庙。他们翻山越岭,为1.5万余名群众进行义诊、体检;他们走街串巷,发放健康宣传资料,举办健康讲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健康知识传递到每一个角落。在第五届跨喜马拉雅国际公路自行车极限赛上,他们又化身为“赛道守护者”,圆满完成保障任务;他们还两次带领11名严重骨关节病患者赴青岛救治,架起了跨越千里的“生命桥梁”。
回顾这一年,医疗队的队员们克服了高原反应、身体不适等重重困难,却从未有过一丝懈怠。因为在他们心中,藏族同胞的健康就是最大的牵挂。“一次援藏行,一生西藏情。虽然援藏任务结束了,但我们与西藏的缘分不会断。未来,只要有需要,我们依然会义无反顾地为西藏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力量!”医疗队队长于云鹏说。
青岛市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与援藏精神,他们留下的不仅是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将永远镌刻在雪域高原,为桑珠孜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照亮高原群众的健康之路。(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青岛援藏干部 王建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