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512-65375586传真:0512-65375369
山西筑牢消防安全坚固防线
7月29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省消防救援总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商务厅、省应急管理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公安厅交通管理总队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我省电动自行车、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和建筑保温材料“三个专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全面展现了我省在消防安全领域多管齐下、协同推进的积极成效。
省消防救援总队副总队长张华东表示,去年4月,我省部署开展了电动自行车全链条整治工作,将持续至今年年底。今年,根据国务院安委会部署,我省部署开展了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和建筑保温材料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这两项整治将持续到2026年年底。
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电动自行车领域火灾总量明显下降,今年上半年全省涉及电动自行车火灾23起,较去年同期下降68%;电动自行车停放和充电供需趋于平衡,大力推进既有小区建设停放充电设施,目前充电端口数量达121.8万个,总体配建比达到1∶3.3;存量风险逐步降低,针对老旧电动自行车和蓄电池采取“以旧换新+报废回收”措施,52.6万名消费者参与,以旧换新54.1万辆,同时持续开展废旧铅酸电池报废回收工作,累计收集7216吨、利用处置5521吨。
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和建筑保温材料安全隐患专项整治方面,压降火灾事故风险,自2月14日整治启动以来,全省因动火作业引发火灾和建筑保温材料火灾较去年同期下降54.63%,其中动火作业引发火灾67起、建筑保温材料火灾26起;稳步开展排查整治,按照“谁所有、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对冷库、室内冰雪场馆和设有外墙外保温系统的高层民用建筑专项排查,摸清底数,对隐患实行清单管理,确保按时销号,同时畅通违规动火作业举报渠道,组织5部门开展联合打击行动4次;建立完善工作机制,组建省级专班并实体化运行,建立形势研判、信息共享、协同推进、督导通报等机制,推动整治任务落实。
省商务厅总经济师付春华介绍了我省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工作的相关情况。截至7月27日,全省11市开展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活动,52.6万名消费者参与活动,享受了3.2亿元政府补贴,共以旧换新54.1万辆,带动相关消费14.9亿元。从今年置换的总量来看,我省排名全国第6。
为推动政策的落实落地,省商务厅重点开展五方面工作。加强工作统筹,组建专班,四级联动,定期调度,采取预拨付机制;提高补贴标准,个人交售报废老旧电动自行车并换购新车,补贴从2024年的500元提至600元;扩大补贴范围,取消收旧环节“个人名下”要求,明确权属且配备车载电池的报废老旧电动自行车可参加;打造综合服务点,销售门店提供“一站式服务”;扩充销售参与主体,广泛宣传动员,截至7月27日,全省2334家销售门店参与,较2024年增长350%。下一步,将继续“政策+活动”双轮驱动,优化便民服务等方面,构建良好以旧换新市场氛围。
省公安厅交通管理总队二级警务专员李月静就规范和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工作作了相关介绍。全省公安机关全面强化综合治理,强化登记管理、优化服务,出台《山西省电动自行车登记管理规定》,严把登记关,免收注册登记上牌费,开通871家带牌销售服务网点。截至目前,全省登记上牌电动自行车628.24万辆。加强路面执法、严格事故溯源调查,持续加大现场查纠力度,今年查纠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50.4万起;配合有关部门溯源调查电动自行车亡人交通事故381起。严厉打击非法改装、劝阻违规停放充电行为,配合市场监管部门检查生产经销单位8189家次,查处非法拼改装案件63起;对重点区域加强隐患排查劝阻,今年累计出动警力2.5万余人次,开展劝阻提示1.9万余次、宣传教育活动7000余场次,形成严管严查氛围。
建筑保温材料在住建领域应用非常广泛。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郭玉斌介绍,整治工作部署开展以来,Kaiyun官网 登录入口全省住建部门聚焦建筑保温材料应用领域监管薄弱环节,全面加强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在设计选用环节,加强消防设计审查,严格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进行消防设计审查,选用保温材料燃烧性能不符合标准的,不得出具合格意见书;在进场检测环节,坚持“先检后用”,建设或监理单位现场见证取样,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材料不得使用;在施工作业环节,加强施工现场管控,压实建设单位首要责任,各级住建部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在竣工验收环节,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竣工验收,实行质量“一票否决”。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郭新安介绍,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建筑保温材料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高度重视,成立专班、印发方案。目前,我省共有建筑保温材料生产企业143家 (含彩钢二次加工企业)、销售企业663家,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专门编制 《建筑保温材料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清单》,组织开展主要产品标准宣贯工作。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全系统共检查建筑保温材料生产单位126家、销售单位545家,立案查办违法案件6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1起,责令16家企业进行整改,没收不合格挤塑板285立方米,收缴罚没款14.8万元。
同时,将建筑保温材料纳入监管目录,加大抽查频次,并督促企业落实责任,开展宣传活动66场,制作材料5900余份,召开宣贯培训会,官网发布典型案例。下一步,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将继续在加强生产质量管控等方面精准推进整治工作。
动火作业管理:智能监管筑防线起涉及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教训深刻。新修订的《山西省消防条例》本月已施行,明确单位要对动用明火严格管理,禁止在危险场所吸烟或使用明火,特殊情况需明火作业的,要经批准、查验人员证书并落实安全措施,公共娱乐场所营业时不得进行危险作业。
张华东提醒,电焊等作业人员必须持相应资格证书上岗并具备安全技能。动火作业期间要严格管控现场,做到“六必须”:清理周边可燃物并有效防火分隔;配备消防器材和保障用水;设置警戒线或安全标识;保障通道畅通;避免交叉作业;安排专人全程监护。作业结束后要复查,确保无火灾危险才可离开。发生火灾要立即报警、扑救和疏散人员。同时鼓励公众通过“12345”“12350”等渠道举报违规动火作业行为。
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刘世华表示,焊接与热切割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素质关乎动火作业安全,该厅按“人防+技防+智防”思路,强化管理和过程管控。提升安全培训考试质效,开展“提质达标”专项工作,淘汰或暂停不符合条件的机构和考试点,推进规范化考试点建设,执行新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依托智能化手段,推进电气焊作业安全监测数字化平台建设,摸排统计焊机,已有35793台纳入监管台账,为焊机“加芯赋码”改造打基础,实现智能监管。建立动火作业供需平台,发布持证焊工信息,减少雇佣无证人员现象,建立焊工服务评价机制,推动市场转向“质量竞争”。
下一步,省应急管理厅将继续深化特种作业人员专项治理,打击无证假证行为,加快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摸清焊机底数,完善监管台账,实现动火作业实时监测、智能预警、闭环管理,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