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512-65375586传真:0512-65375369
新华V访谈丨勇攀医学科学高峰 让科研成果惠及人民健康——访天津医科大学校长郝继辉
新华网天津7月9日电 2025年初,天津市发布《天津市全链条支持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要求挖掘用好全市优势科教资源和临床医疗资源,持续增强生物医药创新策源与产业化能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天津医科大学作为以医学教育为核心,坐拥总医院、肿瘤医院等13所附属医院丰富临床资源,并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的“双一流”高校,该如何躬身入局?记者专访了天津医科大学校长郝继辉。
记者:医学研究与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天津医科大学围绕哪些方面做基础研究?
郝继辉:大家一定知道“加碘盐”,这是我们学校首任校长朱宪彝,针对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汀病进行系统性临床研究后,提出“食盐加碘”这一国策。1951年建校伊始,朱宪彝老校长就强调医学研究要培养能够切实掌握现代医科的医务人才,服务于人民。
七十多年来,天津医科大学始终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坚持“四个面向”,以“临床+科研”为主线,重点围绕肿瘤、心血管与代谢性疾病、神经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防诊治难题为重点的科学前沿领域开展有组织科研,促进基础与应用相结合。尤其是近年来,天津医科大学积极落实天津市十项行动,制定学校十大专项行动,其中之一就是实施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打造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引领的体系化高水平科研平台,制定国家自然基金专项提升工作指导意见,开展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在重大前瞻性医学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经费位列市属高校首位。
郝继辉:“十四五”期间,学校累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664项、省部级项目386项,科研经费总额突破7.5亿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方面实现多项“零的突破”:首次获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新增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4项、(B类)6项,斩获重大研究计划2项、重点项目12项、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5项,并成功参与基础科学中心项目1项,基本实现了项目类型全覆盖。在科技部重大专项领域,获批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6项、课题16项,充分彰显了学校在医学基础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学校坚持有组织推进科技平台建设,立足重点实验室建设实际,科学整合资源,构建高层次科技平台体系,取得显著成效。成功联合组建并获批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血液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药物成药性评价与系统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零的突破”。此外,学校还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9个等多个高水平科研平台。
“十四五”以来,学校在Nature、Cell、J Clin Oncol、Nat Med、Nat Genet、Gut、Immunity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系列研究成果。以天津医科大学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单位发表SCI论文14,094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985篇,五年影响因子(IF)大于10的论文507篇,五年IF大于20的论文78篇。总医院刘强教授团队在Cell发表研究,提出骨髓免疫可能成为多发性硬化治疗的新靶点;基础医学院张恒教授在Nature发表论文,揭示新型CRISPR-Cas系统的分子功能机制。这些成果在拓展前沿科学领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十四五”以来,学校共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82项,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标志性成果不断显现。其中,巴一教授参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郝继辉教授团队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天津市自然科学特等奖,颜华教授团队获天津市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体现了学校在部分关键领域的持续积累与突破。刘强教授获评“科学探索奖”和“树兰医学奖”,艾玎教授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冯世庆教授获得光华工程科技奖,反映出青年科学家的不断成长与学术影响力的逐步增强。此外,学校还获得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2项及国家专利优秀奖1项,进一步拓展了成果的应用价值和社会认同度。
记者:天津医科大学都有哪些临床资源?这些资源对于医学科研创新转化意味着什么?
郝继辉:我们有13所附属医院、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9个分中心,附属医院的开放床位超过全市的1/2,出院人次约占全市的45%,门急诊量约占40%,手术人次约占40%,其中1家医院达到国家监测指标等级A+,3家超过B++,为天津和全国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在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天津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还积极开展高质量的临床医学研究,2024年共承接临床试验项目520项,协议金额4.89亿元,较2023年翻3倍,为45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
“十四五”以来,天津医科大学实现科技成果转化53项,总合同金额达2.247亿元,并涌现出多项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眼科医院李筱荣教授研发的一款治疗眼底新生血管的药物与博瑞泰(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成转化协议,转化金额1.05亿元。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学院薛志孝教授的陡脉冲治疗仪已经获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等全国40个医学中心开展临床应用,并与天津鹰泰利安康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达成转化协议,转化金额500万元。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学院贺惠宁教授研发的一种高效靶向胶质瘤起始细胞的siRNA共递药体系与天津键凯科技有限公司达成转化协议,转化金额1460万元。
记者:我们注意到,2025年,天津医科大学出台了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24条举措,并在学校单独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在转化方面,学校有哪些新招法?
郝继辉:3月31日,张工市长在调研我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时指出,要立足学科优势,增强市场意识,紧密粘连科研院所、市场主体、金融机构、校友资源等要素,助力全市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产业发展。随即,在天津市科技局和天津市教委的指导下,经过积极筹备的天津医疗创新联盟于6月6日在天津医科大学正式成立。联盟首届成员单位共52家,涵盖天津市医疗机构、高校、科研院、企业、服务和投资机构等。
联盟由天津医科大学牵头,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等为副理事长单位。各单位形成合力,重点聚焦医疗器械、检验诊断、人工智能等领域,推动联盟成员在前沿技术研发、多中心临床试验、成果联合转化等方面开展有组织协作,助力天津医疗产业新质生产力快速孕育,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解决一批医疗领域中“卡脖子”问题,带动医疗创新产业链上下游成龙配套、成链成群,实现共性技术突破和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天津医疗创新发展的创新生态、产业生态、安全生态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记者:天开园作为天津市科技创新高地和成果转化“特区”,两年来吸引了大量优质企业入驻。天津医科大学入驻天开园这两年,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郝继辉: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工作,将天开园建设作为校领导一把手工作,我们成立了工作专班,聚焦重点领域,持续做好项目梳理和储备。目前已有13个项目通过注册企业成功入驻,涉及疫苗研发、药物研发、医学人工智能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领域。
例如,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学院薛志孝教授参与创办的天津市鹰泰利安康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不可逆电穿孔技术(IRE,俗称“纳米刀”)为核心的高端医疗器械创新企业,专注于肿瘤消融、心脏电生理、呼吸介入及外周血管介入等领域。截至2025年3月,全国已完成2000余例肿瘤消融手术,效果显著。已经获批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今年第一季度单品实现1300万元产值,随着第二款产品获批上市,预计明年将实现1亿元产值。
药学院韩贵芳教授研发的基于绿色合成技术的光引发剂,为光固化材料领域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具有污染少、价格低、高效节能的特点,是进口光引发剂的国产替代品。她成立了天津星原新材料有限公司,落户在天开园核心区。截至目前产值970万元,未来5年预期产值达到5000万元。
药学院王银松教授创办天伊佳蓉(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基于细菌示踪技术和能量医学的口腔疾病诊疗一体化光学治疗仪(国家二类医疗器械)用于口腔疾病的诊疗。项目可解决临床口腔牙周、黏膜与龋齿等炎性疾病高复发率,难以彻底根治的问题,克服传统抗生素治疗易耐药、副作用大、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具有高效、低毒且不易耐药等临床优势。该项目的光学治疗仪已完成试生产,正在申请国家二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预计于2025年11-12月获得国家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在1至2年,预计实现销售额300-500万元。5年内年销售额可达3000-5000万元。
记者:我们注意到,2024年7月31日,天津医科大学与武清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共同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高地。2025年1月,首批入驻项目签约。这是天津医科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另一平台吗?下一步将有怎样的合作计划?
郝继辉:武清区具有深厚的生物医药产业优势及区位优势,天津医科大学拥有生物医药雄厚的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双方共同创新探索校地合作模式,建设天津医科大学武清科技园,将学校优质资源导入、全国重点实验室下沉、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就地培育转化;开设“成果转化门诊”,通过“一对一”服务解决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产权和法律等问题;建立附属医院与科技园的临床转化衔接机制,设立专项孵育基金、“临床贷”、股份池等金融保障措施,加速专利授权、医疗器械证获取进程;构建“1+3+5+N”全周期科创孵育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一站式服务体系。
天津医科大学武清科技园将以京津产业新城“新产业之城”建设为引擎,聚焦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产业培育全链条,打造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承载地、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园区将落地药物成药性评价与系统转化、血液与健康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分中心等多个高水平研发平台,围绕生物医学、临床转化、智能医疗等重点领域,打造“研学产用”一体化协同创新平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