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512-65375586传真:0512-65375369
牙齿矫正这些误区要避开
“医生,我家孩子牙齿有点‘地包天’,现在矫正来得及吗?”“孩子换牙后牙齿参差不齐,要不要赶紧干预?”……暑假里,市区各大医院口腔科及私立口腔医院迎来就诊高峰,龋齿治疗、牙齿矫正等项目的预约量显著增加。不少家长趁假期带孩子进行口腔检查与治疗,希望利用假期时间解决孩子的牙齿问题。
近日,记者从多家口腔医疗机构了解到,暑假期间牙齿矫正咨询量同比上涨约15%,部分热门医生的预约已排至8月底。哪些口腔症状需要做牙齿矫正?牙齿矫正要注意什么呢?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在市区某口腔医院候诊区,初中生张芸(化名)正在妈妈周女士的陪伴下调整牙套。“孩子天天吵着要整牙,说班上很多同学都戴了牙套,不整齐的牙齿会影响发音和美观。”周女士表示,趁着假期,特意带孩子来做矫正。
记者走访了解到,近几年暑期牙齿矫正呈现明显低龄化趋势。在广阳区妇幼保健院内,6岁的悦悦(化名)正在妈妈姜女士的陪同下进行口腔检查。姜女士告诉记者,她在社交平台看到很多关于牙齿不齐影响孩子容貌的帖子后,担心孩子会出现脸型不对称、下巴后缩等问题,便急忙带孩子来就诊。“网上说3岁就要开始关注牙齿问题,4岁就要做反颌矫正,看得我心慌。”姜女士说。
在某社交平台上,记者搜索“儿童早期正畸”关键词,出现了大量相关内容的种草笔记和体验心得,点赞量动辄上万。诸如“开唇露齿让孩子越变越丑”“两三岁就要补龋齿”“4岁不矫正反颌就晚了”等标题十分醒目。一些口腔机构的广告更是以“矫正牙齿效果堪比整容”为噱头,配上前后对比图,吸引家长关注。这些内容让不少家长产生了焦虑,甚至出现了低龄儿童扎堆看牙医的现象。
“其实不是所有牙齿问题都需要早期干预。”廊坊全喜口腔院长张莹表示,家长不必过度焦虑,儿童在6~12岁替牙期出现轻度牙齿不整齐是正常现象,大家不要轻信网络上的夸大宣传。“有些社交平台上的前后对比图存在修图嫌疑,治疗效果被过度美化,容易误导家长。”
张莹介绍,由于制定矫正方案、拍片、制模、拔牙、上牙套需要一段时间,暑假两个月正好可以让孩子们适应矫治器,因此每年这个时候来做牙齿矫正的青少年特别多。实际上,很多孩子并不需要立即进行干预治疗,而是把握合适的正畸时机。Kaiyun中国 官方网站
4岁的君君(化名)因“下牙包住上牙”被诊断为“地包天”,父母起初犹豫:“乳牙还没换,需要现在戴牙套吗?”对此,张莹解释,“地包天”属于骨骼发育异常,会阻碍上颌骨向前生长,同时刺激下颌过度前伸,随年龄增长可能导致“瘪嘴”“月牙脸”等不可逆畸形。“只要孩子能配合,3岁后即可开始矫正。”
乳牙期矫治以活动矫治器为主,需定期调整力度。初期可能出现发音不清等不适,但多数患儿1~2周可适应。此外,口呼吸、咬唇等不良习惯也需早期干预,避免干扰颌骨正常发育。
8岁的琳琳(化名)因门牙歪斜求诊,母亲焦急询问:“现在治疗,我们会不会耽误?”检查后,张莹却建议暂缓治疗。“替牙期(7~10岁)是矫正颌骨问题的关键期,但单纯牙列不齐可等恒牙期处理。”她说,此阶段可通过功能矫治器引导颌骨生长,例如改善“小下巴”或“龅牙凸嘴”等骨性问题。若错过生长发育高峰,成年后可能需正颌手术才能解决。
“家长不必盲目跟风。”张莹提醒,替牙期矫正需严格评估适应证,如下颌后缩、面部不对称等须尽早干预,而牙缝大、轻度拥挤可观察至恒牙期。
六年级学生小怡(化名)在恒牙换完后开始矫正“龅牙”,医生评估其属于单纯牙性前突,无骨骼异常,此时矫治效率最高。“恒牙期(约12岁后)牙槽骨改建速度快,矫正周期比成人短30%以上。”张莹介绍,此阶段技术选择也更灵活,不仅有传统金属托槽、隐形牙套,还有舌侧矫治。
火热的暑期正畸门诊中,除了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同样是主力群体,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将牙齿矫正视为改善形象与健康的“投资”。
35岁的肖女士被牙齿不齐问题困扰多年,“以前拍照总是抿着嘴,一直有整牙的想法,但是身边的人都劝我这个年纪没有必要整牙了,自己也害怕整牙后造成牙齿松动等问题。暑假期间陪孩子来整牙,顺便咨询了医生,医生表示可以改善,我打算和8岁的儿子一起整牙。”
即将毕业的李女士正在接受牙齿矫正复诊。“我正在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时一口整齐的牙齿能让我更自信。”李女士笑着说。
大二学生小琴之前刚完成矫正牙齿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次来医院佩戴定制隐形矫正器。“利用大学期间完成牙齿矫正,可以为自己的形象加分,让自己更加自信,这对以后就业也会有很大帮助。”
还有一些来整牙的大学生“期待值”特别高。“医生,我想整成和明星一样的牙齿,笑起来特别好看。”今年高考完的小林拿着手机里的明星照片走进诊室,类似的场景在暑期正畸门诊时有出现,不少年轻人带着明星海报、影视剧截图前来,希望复刻同款笑容。
“每个人的颌骨形态、牙齿大小、面型特征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穿衣服要合身,正畸方案必须基于个人基础设计。牙齿的首要功能是咀嚼,美观需建立在健康基础上。正畸是一场‘持久战’,需兼顾健康、功能与美观,切忌盲目追求‘明星同款’。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张莹说。
“拔牙会导致牙齿松动”是不少人的顾虑。张莹表示,正规正畸拔牙是为获得足够空间排齐牙齿、内收前突,牙齿在新位置会通过骨改建重新稳固。相反,牙齿不齐导致清洁困难,反而易引发牙周炎,最终导致牙齿松动脱落。临床显示,拔牙并不会影响健康的牙齿。
“只要牙周健康,即使50~60岁仍可进行。”张莹表示,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口腔状况,进行个性化牙齿移动设计,尽量避免大范围牙齿移动,如关闭门牙缝隙、调整咬合关系,既能改善美观,又能恢复咀嚼功能。目前,越来越多职场人士开始通过正畸改善口腔健康与形象,“变美”需求不再局限于青少年群体。
临床数据显示,45岁以上患者矫正成功率与年轻人无显著差异。在临床上,中老年患者多采用个性化方案设计,而通过选择隐形矫正,可兼顾社交需求与治疗效果。
“我牙齿从来不疼,肯定没问题!”张莹表示,许多牙齿问题早期并无明显症状,等感觉到疼痛时已经比较严重。牙齿健康与否要看清洁程度、牙齿颜色、牙齿完整度以及牙龈是否出血等多方面因素。即使牙齿不疼,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麻烦。
“用力刷牙才能刷干净”是不少人的误区。张莹指出,过度用力刷牙尤其是横向“拉大锯”式刷牙,会导致牙釉质损伤,形成楔状缺损。早期表现主要是刷牙及进食冷、热、酸、甜食物时出现刺激性酸痛等症状。随着楔状缺损加深,可能会导致牙髓炎、牙髓坏死、根尖周炎或牙颈部折断等。正确刷牙方法是使用软毛牙刷,以适度的力量清洁牙齿表面和牙龈边缘。
“洗完牙感觉牙缝变大了”其实是错觉。张莹解释,这是长期堆积的牙结石被清除后暴露出的原有缝隙。牙结石就像“水泥”一样暂时固定松动的牙齿,但会持续释放毒素破坏牙槽骨,定期洗牙是预防牙周病的有效手段。
“智齿只要不疼就不用管”也是常见误区。张莹提醒,阻生智齿容易形成清洁死角,长期积累食物残渣会引发炎症,甚至导致邻牙龋坏引发牙髓炎或根尖周炎。即使智齿暂时不疼,也应尽早检查,必要时拔除,以免后患。
保护牙齿、清洁口腔的护理品,用不对也可能引发各种不适、疾病。要避免这些常见的错误用法。
牙签:饭后乱剔让牙缝变大。很多人习惯饭后用牙签剔牙,但是,在没有塞牙的情况下乱剔牙,可能造成牙龈炎、牙龈萎缩、牙间隙增大,进而导致牙周疾病。另外,不可将牙签用力压入牙间乳头区,否则会使牙齿间隙增大,更易藏匿细菌、长牙结石。
牙刷:久置厕所易沾染细菌。牙刷本是清洁牙齿的物品,但若其本身不干净,使用时就等于将细菌送入体内。若将牙刷直接放在卫生间,冲马桶时溅起的脏东西很容易沾染到上面,而且潮湿的环境也会促使细菌繁殖。
牙线:重复使用不可取。饭后使用牙线清洁口腔是正确做法,还能避免牙签伤害牙龈。牙线是一次性产品,使用后沾上污垢、细菌不能用水冲等方式洗净。
漱口水:需谨慎选择种类。市面上,非药物性漱口水的主要作用是消除口臭,适合一般人群使用。药用漱口水主要用于治疗牙龈炎、牙周炎、口腔溃疡等口腔炎症,需遵循医嘱使用。尤其是容易患蛀牙、戴矫齿器或接受过放射治疗的人士,需要在牙科医生指导下使用含氟化物漱口水,以加强对牙齿的保护,防止蛀牙。
口香糖:口香糖能清新口气,但隐患也不少。含有甜味剂的口香糖容易诱发龋齿;长时间咀嚼口香糖,胃部会反射性地分泌大量胃酸,在空腹状态下不仅易出现恶心、食欲不振、冒酸水等不适,还有可能导致胃溃疡和胃炎;咀嚼肌长期保持紧张状态,不仅影响面容,还会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引起关节区疼痛、咀嚼肌肉群功能失调、关节运动障碍等症状。